【記者林明佑/台中報導】隨台灣人口逐漸高齡化,飲食及三高慢性疾病增加等問題,腎臟病已成為台灣新國病,據統計,台灣逾9萬人洗腎人口竟居全球第一。一位68歲的李女士罹患糖尿病已20年,在某次回診時,抽血報告竟發現腎絲球過濾率剩8分,屬慢性腎臟病第五期臨近洗腎邊緣。透過網路資訊,李女士至中醫大附醫進行中西醫合療,在一年內腎絲球過濾率提升,血鉀穩定4.0,免於洗腎帶來的生活困擾與痛苦。

▲68歲李女士(左2)罹患糖尿病20年,腎絲球過濾率剩8分,臨近洗腎邊緣。求診中醫大附醫中醫部廖元敬醫師(右2)、吳美瑤醫師(右1),合併腎臟科張育瑞醫師(左1)診治。這兩年透過中西醫合療,血糖、血脂、電解質控制良好,成功讓李女士免於洗腎。(中醫大附醫提供)
▲68歲李女士(左2)罹患糖尿病20年,腎絲球過濾率剩8分,臨近洗腎邊緣。求診中醫大附醫中醫部廖元敬醫師(右2)、吳美瑤醫師(右1),合併腎臟科張育瑞醫師(左1)診治。這兩年透過中西醫合療,血糖、血脂、電解質控制良好,成功讓李女士免於洗腎。(中醫大附醫提供)

中醫部醫師廖元敬說,由李女士病例可見長期患有糖尿病的病人更需格外注意腎臟病變的風險。除了腎臟病外,糖尿病也是在病人接受血液透析的主要原因,若腎絲球過濾率下降,死亡率有增加趨勢。

▲中醫部廖元敬醫師(右)提醒,糖尿病初期症狀可能不明顯,病人不了解嚴重性因而輕忽,到幾年後開始出現視力模糊、小便有泡沫、血壓難以控制等等問題才開始有警覺,但要注意是否腎功能已經出現問題。(中醫大附醫提供)
▲中醫部廖元敬醫師(右)提醒,糖尿病初期症狀可能不明顯,病人不了解嚴重性因而輕忽,到幾年後開始出現視力模糊、小便有泡沫、血壓難以控制等等問題才開始有警覺,但要注意是否腎功能已經出現問題。(中醫大附醫提供)

廖元敬指出,李女士當時血壓偏高169/80,食慾差,低血鈉132,高血鉀5.4,至本院後,偕同吳美瑤醫師使用「全民健康保險中醫慢性腎臟病門診加強照護計畫」,並合併腎臟科張育瑞醫師門診的西醫療法。張育瑞醫師說明,李女士西醫常規治療包含降血糖、降膽固醇等藥物,配合飲食及中醫治療,這兩年來血糖、血脂、電解質越來越進步,精神及體力也越來越好。

▲內科部腎臟系張育瑞醫師說明,健康的腎臟在超音波中會呈現飽滿平滑且厚度足夠,長度約10-12公分;而李女士為慢性腎衰竭第五期的病人,經超音波顯示腎臟已萎縮至9.6公分,厚度變薄、顏色偏白。(中醫大附醫提供)
▲內科部腎臟系張育瑞醫師說明,健康的腎臟在超音波中會呈現飽滿平滑且厚度足夠,長度約10-12公分;而李女士為慢性腎衰竭第五期的病人,經超音波顯示腎臟已萎縮至9.6公分,厚度變薄、顏色偏白。(中醫大附醫提供)

中醫部醫師吳美瑤強調,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包括性別、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隨著年紀增加,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也會隨之上升,其中慢性腎臟病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獨立因子,隨著慢性腎臟病嚴重度增加,腎絲球過濾率下降,心血管事件風險大幅增加。

▲中醫部廖元敬醫師(左)、吳美瑤醫師(右)表示,腎臟病病人常用中醫藥劑「濟生腎氣丸」來補腎。針對每位個案的體質,可再添加丹參、川七改善小血管病變,減少腎臟組織纖維化;北蟲草及黃耆則有補氣作用,其中黃耆也可改善尿蛋白的症狀。(中醫大附醫提供)
▲中醫部廖元敬醫師(左)、吳美瑤醫師(右)表示,腎臟病病人常用中醫藥劑「濟生腎氣丸」來補腎。針對每位個案的體質,可再添加丹參、川七改善小血管病變,減少腎臟組織纖維化;北蟲草及黃耆則有補氣作用,其中黃耆也可改善尿蛋白的症狀。(中醫大附醫提供)

吳美瑤指出,根據院內2007至2016年已在「中醫藥國際學術電子期刊Journal of Traditional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JTCM) 」發表的研究資料,除了西醫的常規治療外,中醫使用活血化瘀的丹參、川七抗發炎、抗氧化、改善腎臟微循環,合併濟生腎氣丸或是知柏地黃丸能使早期糖尿病腎病變患者腎功能、蛋白尿穩定改善。中西醫合療,除穩定腎功能外,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總死亡率七成,及長期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的發生率。

總的來說,中、西醫術業有專攻,許多病人除了接受西醫診治,也會尋求中醫治療。中醫大附醫自2020年起參與「全民健康保險中醫慢性腎臟病門診加強照護計畫」持續就診一年以上的患者,甚至是第四、第五期中重度腎病變患者,合併中西醫治療針對體質差異,可增強療效,改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