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明佑/台中報導】國立臺灣美術館U-108 SPACE沈浸式科技應用實驗場域即日起至12月3日展出由藝術家吳其育與陳普共同創作的展演創作計畫「串流群落:溫室中的溫室」,運用U-108 SPACE這個沉浸式空間,匯集眾多精采的細節元素,呈現展覽更多元的樣貌,14日辦理開幕式,國立臺灣美術館副館長汪佳政邀請觀眾一同探索這個另類生態結構的未來想像。
▲「串流群落:溫室中的溫室」展覽現場。(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
國美館副館長汪佳政表示,他近期看到一個影片,描述魁北克人利用月亮潮汐的變化,得以到冰層下採集貝類的故事,「這個影片告訴我們人類的生活常被外在環境與氣侯變遷所影響」。本展以19世紀「沃德箱」小生態世界的概念,結合U108 SPACE與工研院的新技術,還有藝術家的創意,相信將給予我們更多對於環境生態的啟發與收穫。
▲「串流群落:溫室中的溫室」展覽現場。(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
「串流群落:溫室中的溫室」講述關於生態、歷史與未來的故事,探索人類文明歷史與生態相互依存和環境變遷的關係。藝術家以工業革命時發明,用於移植物種的「沃德箱(Wardian case)」作為概念,運用U-108 SPACE沉浸式環形空間的特性,把此空間打造成一座名為「生態圈0」的溫室。
▲「串流群落:溫室中的溫室」展覽現場。(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
「生態圈0」是一個虛構的封閉生態體系,利用文獻紀錄和遠端數據,化作投影的訊號光線,來維持植物生長要素,讓觀眾能夠進入一個由資料庫、生態箱、溫室所組成的串流群落,感受不同時空下的生命力與記憶。
▲「串流群落:溫室中的溫室」展覽現場。(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
展覽以沈浸式影像、生態箱裝置和多重敘事的手法呈現藝術家們對於生態發展史及未來樣貌的想像,展間中的影像和音場,利用5G網路連結異地的溫室現場,透過網路與位在不同光照、日光及環境條件的生態結合,在展場中形成一個沉浸式影像互動的生態體系。
作品從人類築構知識體系中,將物種編寫學名開始談起,以不同時代書寫的形式與工具,如羊皮紙、沾水筆、打字機、書法、程式語言、電腦字體等,連結當代AI生成架構於文字意識的概念,將物種的數據資料及文字描述轉化成生命的可能。展覽同時也提出了一些關鍵性的問題:人類如何看待自然與文明之間的關係?人類如何面對自己所造成的環境變遷?人類如何保存自己所遺失的生態記憶?
除了展間內吸引人的大型生態箱裝置之外,藝術家特別和工研院合作,將其研發的自走車轉化為行走的生態箱,呼應物種遷移史的樣態與「生態圈0」的概念,是本次創作計畫的新嘗試,同時也於展期間規劃了兩場講述表演及AR工作坊活動,期待能帶給觀眾更多元的互動體驗,對於此創作計畫更全面的認識與理解。
藝術家吳其育與陳普都是臺灣傑出的當代藝術創作者,吳其育擅長透過影像與空間裝置進行創作,陳普的作品則以多元的藝術表現方式,將原生的手繪圖像轉化為跨維度的藝術表現,讓作品自由穿越在虛擬空間和實體場景之中,他們的作品曾在國內外多個重要的藝術機構與影展展出,並獲得多項國際級的藝術獎項與肯定。本次創作計畫也呈現出他們對於社會、歷史、文化、科技等議題的觀察與思考。
社群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