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明佑/大村鄉報導】近年來推廣母語教學在國內可說是方興未艾,推廣的方法也包羅萬象,但是想到用民俗戲劇教學的方式在彰化社區國小推廣母語,讓學童同時學到母語,又了解到民俗戲曲文化內涵,大葉大學通識中心的創意可說是先驅之舉。
▲大葉大學運健系二年級的周子安(站立者)幫助同學熟悉高甲戲曲樂器。(記者林明佑翻攝) |
在大葉大學通識中心任教的廖賢娟老師為執行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112年中臺灣社區母語計畫-在地行動方案,基於她過去幾年在大葉大學成立中部地區大學第一個學生社團「高甲戲曲社」的經驗,因此特別精心策畫出--「交加」在彰化的執行構想,結合大葉社團學生志工的熱情活力,以及彰化縣傳統音樂類藝師許村和老師的專業經驗,一起深入到彰化縣村東國小與華南國小,用母語教授學童認識高甲戲曲,由於教學方式活潑有趣,又可以親身操作高甲戲曲的各式樂器,讓參加學習的小朋友都玩到欲罷不能。
▲許村和老師為華南國小學生示範認識高甲戲曲樂器操作。(記者林明佑翻攝) |
據廖賢娟老師表示,母語推廣應與生活結合,因此她與許村和老師規畫了使用母語「唱與說」簡易的高甲戲曲詞,同時介紹高甲戲曲在彰化起源與發展的樣貌,希望日後學生若偶遇或參與廟會活動,可以知道高甲戲曲的北管音樂在其中扮演的腳色,同時能用母語介紹給親友知道。
▲華南國小同學同時學習用母語與認識高甲戲曲,大家都學得興高采烈。(記者林明佑翻攝) |
至於「交加」一詞的由來,許村和老師介紹說,發源於福建泉州的「高甲戲」,以南管音樂為基底,同時吸收了北管的音樂,因為「南北交加」的特色,「交加」的閩南語唸法與「高甲」類似,而被稱為「高甲戲」。
參加此次活動的華南國小吳聖威校長高度讚許廖賢娟老師「用本土語言教授傳統文化戲曲」的創意,他認為這是學生們從未接觸過的方式,因此欣然加入「交加」在彰化的活動。
擔任活動志工的周子安與黃于軒都是大葉大學運健系二年級的同學,他們表示參加校內「高甲戲曲社」是基於興趣,這次到小學協助教學不但可增長歷練,看到小朋友們學得高興,自己也覺得很有成就感。
廖賢娟老師最後則說,用母語教傳統戲曲的創意經過這次驗證確實可行,如果其他單位有這方面的需要,她與許村和老師都很樂意配合。
社群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