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明佑/大村鄉報導】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去年產業對接之研發與輔導成果相當豐碩,16日特精心挑選「保健作物機能研發開創新商機」、「蔬菜IPM安全生產管理新策略」、「大宗蔬菜AIoT智慧管理新技術」、「果木枝條循環加值運用新模式」、「社群平臺多元農業資訊推播新創意」等5項成果亮點發表。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場長李紅曦(前排中)率臺中場同仁介紹5項研發成果亮點。(記者林明佑攝)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場長李紅曦(前排中)率臺中場同仁介紹5項研發成果亮點。(記者林明佑攝)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場長李紅曦表示,去年臺中場產業對接之研發與輔導成果相當豐碩,計完成水稻、高粱、番椒及昭和草共4項新品種命名,取得番椒及甜瓜共2項植物品種權;提出植物頂起裝置及合生元組成物用於治療代謝疾病共2項專利申請,取得植物裝盆機、平版型紙箱進出料結構、滾筒式分離裝置、電動施肥機結構、農作物播種資訊管理系統及應用之播種機等5項專利。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作物改良課副研究員陳葦玲與助理研究員張金元介紹大宗蔬菜AIoT智慧管理新技術。(記者林明佑攝)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作物改良課副研究員陳葦玲與助理研究員張金元介紹大宗蔬菜AIoT智慧管理新技術。(記者林明佑攝)

李紅曦說,電動施肥機設計研製技術及文心蘭智能補光技術等30項技轉授權供國內農產業運用;供應作物種原推廣至農民生產達23,900公頃,提供免費服務農民土壤肥力與病蟲害診斷服務共2,554件,轄區產銷履歷推廣面積達17,440公頃。此外,臺中場同仁研發可圈可點,去年囊括包含國家新創獎、學會成就獎及十大傑出農業專家計9個獎項,共有14位同仁獲得表揚。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結合精準合理用藥、友善資材使用及綜合預防性管理之策略,成功生產農藥減量且安全的優質國產農產品。(記者林明佑攝)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結合精準合理用藥、友善資材使用及綜合預防性管理之策略,成功生產農藥減量且安全的優質國產農產品。(記者林明佑攝)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唐愷良表示,後疫情時代,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與健康意識的提高,民眾對保健作物及營養農產品之需求持續增加。臺中場致力投入保健作物研發,篩選適合本土生長之作物種類與品系,進行加工與萃取技術研發及功效試驗,並與業界合作開發多元化產品,促進農民、地區農會及生技業者之產銷鏈結以共創新商機。

唐愷良指出,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於111年展現豐碩之研發成果,包括辦理技轉紫錐花台中1號4案、紅薏仁台中5號2案、紅薏仁相關保健配方2案,另完成昭和草台中1號命名及以紅薏仁結合益生菌申請1項專利「合生元組成物及其用於治療代謝疾病及改善腸道菌群失衡的用途」,並輔導臺中市龍井區農會及多家生技業者在國內栽培保健作物以推動產業化。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作物改良課副研究員陳葦玲表示,近年應用無人航空載具(UAV)取代人力之農作物監測逐漸興起,臺中場建立UAV影像蒐集處理技術,結合AI深度學習模式進行甘藍、結球白菜、青花菜及花椰菜之作物種類、生育期及數量判釋,改善現行人力及遙測判釋的不足,可作為農情調查相關應用基礎,以協同機制提高資料準確度。

陳葦玲指出,另進一步配合5G通信世代來臨,藉其大頻寬、大連結、超低延等特性,建置影像分析雲端平台及機電整合系統,可透過即時UAV光譜分析植生指數影像地圖方式呈現,延伸應用於農作物辨識、生長監測、營養管理及災情評估等情境,並透過即時光譜融合邊緣運算技術,由傳統分析的2小時大幅縮短至5分鐘,可精簡人力降低成本。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張金元表示,臺中場另因應育苗品項多樣化,應用數位化串流技術監管育苗場播種及植床栽培資訊,已建立2項雲端植床與播種數位系統,可提高效率20%並降低成本,本項成果業技轉授權2件、授權業者2家,將持續積極落地應用。

另外,蔬菜IPM安全生產管理新策略方面,積極推動甜椒與豌豆作物IPM管理策略及示範與宣導,以結合精準合理用藥、友善資材使用及綜合預防性管理之策略,成功生產農藥減量且安全的優質國產農產品,讓消費者「吃得安全、吃得安心」。

果木枝條循環加值運用新模式方面,開發枝條腐化菌,先以轄內重要的葡萄產業進行示範,已建立葡萄修剪枝條現地處理模式,將葡萄枝條經粉碎後再添加木黴菌製劑,加速葡萄枝條分解,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及增加作物生長必需養分含量。

社群平臺多元農業資訊推播新創意方面,為擴散傳播農業科研成果與重要農業政策,臺中場積極將農業科研成果、栽培技術及施政措施編製為吸睛的內容,並運用主流社群平臺臉書推播,擴散資訊傳播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