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明佑/埤頭鄉報導】受到極端氣候,跟農業人口下降影響,全台現在逐漸面臨糧食危機,農委會農糧署自105年起推動「大糧倉計畫」,鼓勵更多農友投入優質國產雜糧生產行列,明道大學智慧暨精緻農業學系成立二十多年來持續配合政府農業政策,培育跨世代農業接班人。今年(111年) 更是與台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等團體攜手合作,串聯多方資源分別從生產技術升級與食農教育等面向切入共同復興國產大豆。
▲初階班學員於明道有機農場認識有機大豆栽培過程與各型省工、低碳排農機具,並親自操作體驗。(圖/記者林明佑翻攝) |
佔地近50公頃的明道有機農場種植了各種有機農產品,讓在學學生學習有機大豆的企業化栽培與管理技術,並辦理「有機黑豆省工暨減碳栽培成果示範觀摩會」等活動,提升大豆農民運用整合性的農業管理系統,透過導入智慧農業科技;及運用新式的農機具及田間管理模式,讓農作更省工並降低成本,提昇國產大豆的生產品質。
▲將近半年密集的培訓,合計共200位學員完成初階班課程, 70位學員完成進階班課程訓練,六梯次課程通過率約七成。(圖/記者林明佑翻攝) |
另配合今年5月4日公佈之食農教育法,明道大學與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食育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等單位合作,共同培訓國產大豆產業食農教育講師,除著眼於國產大豆推廣講師的增能培訓外,更讓已經在第一線的食農教育講師成為重要的優質國產大豆傳播者,加強運用國產大豆相關知識在未來的教學中,建立民眾對國產大豆甚至於有機大豆的消費意識。
▲透過資源共享攜手合作,各梯次講師中包括產、官、學與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食育協會、台灣良食好土永續發展協會等民間團體共同參與培訓計畫。(圖/記者林明佑翻攝) |
明道大學智慧暨精緻農業學系主任劉程煒表示,大豆食農教育種子講師培訓課程分為初階班與進階班二段式規劃,初階班課程規劃著重在「個人教學能力」的增能,使學員瞭解大豆產業現況、食農教育之政策發展、大豆食農相關知能與相關教學資源,進而能融入其推廣教學課程,以協助推動食農教育為目的。另配合重視有機與友善環境之農業政策,特別規劃以有機農業為主的大豆體驗課程。
全程參與初階班培訓並通過測驗者,才能參加進階班課程。進階班課程著重在「區域資源串連」的發展,以串聯相鄰區域內不同專業背景的食農教育推廣人員,從產地到餐桌、從泥巴到嘴巴,使其發揮各地大豆生產農業與加工產業特色,發展區域型的教學資源,進而能融入其推廣教學課程,以建立各地特色食農教育體驗活動為目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食農教育講師們在提升教學技巧的同時,如能有專屬教材做為教學輔助工具,更可提升學習者的動機與興趣。因此,培訓課程中特別設計大豆飲食地圖與大豆生命週期的教學海報與素材,並整理大豆相關的教學資源,完全授權培訓講師未來可延伸運用。
此外,為鼓勵完成培訓的講師學以致用,協助並輔導申請補助金額最高可達6萬元的大豆食農教育推廣計畫或其他相關補助計畫,讓有意辦理大豆主題的食農教育課程的講師有經費支援。
劉程煒指出,未來明道大學將持續串聯各方資源,規劃更多元主題的食農教育講師培訓課程,讓第一線食農教育講師有進修的管道。並協助本年度共計270名順利完成結訓的學員建立「大豆食農講師團」,持續經營FB、YT與LINE等社群自媒體平台,讓大豆食農教育講師在訓後仍能持續參與課程規劃與分享執行經驗。
社群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