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明佑/台中報導】46歲的張小姐今年5月罹患新冠肺炎,病情急轉直下症狀加劇,被診斷罹患「急性呼吸窘迫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命懸一線,立即接受插管治療,轉送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負壓隔離加護病房,緊急啟用葉克膜暫代肺部功能,並組成跨科「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團隊」全力搶救,經住院35天後病情穩定,張小姐順利康復出院!
▲46歲張小姐染疫竟轉為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症」,中國附醫組成跨科「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團隊」,出動葉克膜搶救。運用「智慧醫療系統:急性呼吸窘迫症 即時監控面板」輔助病情研判,成功逆轉病情,住院35天康復出院。(圖/記者林明佑翻攝)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暨重症系主治醫師陳韋成表示,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團隊運用智慧醫療系統,透過視覺化資訊,即時監測數據變化施以關鍵呼吸治療-「肺保護通氣(Lung Protective Ventilation (LPV) 」,配合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全力搶救張小姐。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智慧醫療改善臨床照護,透過視覺化資訊整合,輔助跨領域團隊合作。獲國際醫學龍頭期刊<重症照護(Critical care)>發表分享 。(圖/記者林明佑翻攝) |
陳韋成表示,病人從進入隔離照護搶救,一開始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評分(APACHE II score)預期其命危率高達70%,透過智慧醫療系統輔助,讓治療團隊精確投入潮氣容積(Tidal Volume; TV),保護肺部減少傷害,以及正確投入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治療,經過15天葉克膜支持後,張小姐病情翻轉改善,於住院第23天順利拔管,經住院35天後病情穩定,張小姐順利康復出院!
▲「智慧醫療系統:急性呼吸窘迫症即時監控面板」輔助整合 ICU整體與個別嚴重度和死亡率資訊,提高警戒。(圖/記者林明佑翻攝)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暨重症系陳韋成主治醫師說,急性呼吸窘迫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種快速進展的廣泛性肺泡損傷伴隨嚴重低血氧,在重症醫學界是屬於跨科別的症候群,常見的原因有各種肺炎、敗血症、肺挫傷、胰臟炎等因素,病人因為呼吸衰竭以及多重器官衰竭住進加護病房,經常耗費巨大的醫護人力及醫療資源。在COVID-19 疫情席捲全球後,新冠病毒重症比率約5%,重症病患經常伴隨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截至今年九月,疫情已造成全球654多萬人死亡。
陳韋成進一步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是相當棘手的併發症,文獻顯示,即使呼吸治療技術在現代醫學已大幅改善,嚴重ARDS死亡率仍高達88%。多數ARDS病人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以維持生命,過程中需要即時診斷,和一系列治療來改善預後,而「肺保護通氣(Lung Protective Ventilation (LPV) )」為目前最有實證的治療策略。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團隊」,運用智慧醫療系統改良介面,幫助跨領域團隊能即時以視覺化儀表版(Dash Board)全面掌握病人數據,成功治癒病程變化快速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其優異的臨床照護表現,獲得國際龍頭急重症醫學權威期刊「重症照護(Critical care)」的高度重視,相關臨床成效專文發表於今(2022)年8月分享成果。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暨重症系陳傑龍醫師表示,根據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評分(APACHE II score) 可以反映收治ICU病人的病情危重程度,超過20分即屬高危險性患者,張小姐評估後為30分,預期死亡率高達70%。幸而在急性呼吸窘迫症跨領域團隊的照料下,接受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治療以及肺保護通氣策略,並於葉克膜體外循環支持下,病情漸漸改善,於住院第15天脫離葉克膜,第23天順利拔管,住院35天後病情穩定出院。
與資訊室合作構建「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即時監控面板」的曾皓陽醫師進一步補充,Power BI將原本散在系統各處的醫療資料統整,以即時監控面板表現每位病人的病情資訊及各類數值的趨勢;例如:病患狀態分布圖能呈現急性呼吸窘迫症病患比率,以及呼吸器、升壓劑和連續式透析使用的比率;依據PF ratio用升冪方式排序,讓病患篩檢更加快速,即時找出指標個案;進而輔助醫護快速掌握病情變化,早期落實肺保護通氣治療策略來提升病患的治癒率。
社群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