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明佑/大村鄉報導】台中農業改良場創場12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今(23)日辦理「特色雜糧品種、調製機具及機能產品研發成果展」,邀請國內學研界及特色雜糧產銷之相關農會、產銷班與加工業者共襄盛舉,以加速研發成果之擴散應用,展出品種改良、省工穀物收穫後調製機及機能性產品研發共3大主題計11項成果外,台灣特色雜糧產業策略聯盟同時舉行成立大會。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及台中農改場場長李紅曦參觀台灣特色雜糧產業策略聯盟成員攤位。(圖/記者林明佑攝) |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台灣特色雜糧產業策略聯盟今天在台中農改場舉行成立大會,農委會因應糧食安全、區域衝突、氣候變遷,推動大糧倉政策,希望國產雜糧加值化,因此希望生產端的農民和加工端的業者能做很好的合作,而成立策略聯盟就是整合產、製、銷成為一條價值鏈,農委會和策略聯盟是夥伴關係,期望透過這樣合作達到提高農民所得的最終目的。
▲嘉振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玉振展示「芝麻先生」芝麻乳清蛋白產品。(圖/記者林明佑攝) |
陳駿季指出,台灣黃豆、玉米、小麥等主要雜糧需求99%仰賴進口,每年進口約800萬噸,其中約600噸作為飼料,國產雜糧數量非常少,何況是特色雜糧更是很少,然而特色雜糧有機能性成分,因此期待透過民眾平常飲食食用,也希望有機能性產品的開發來帶動產值。
▲台灣特色雜糧產業策略聯盟成員攤位,展示「野菽家」手工紅薏仁酥。(圖/記者林明佑攝) |
台中農改場場長李紅曦表示,該場長期致力轄區包括小麥、薏苡、蕎麥及大豆等特色雜糧之技術研發、推廣及產業輔導,亦配合政府不同階段農業政策與農作產業結構調整需求加以提供解決方案。
李紅曦指出,近年受到氣候變遷及新冠疫情導致全球原物料上漲等影響,國產雜糧的重要性更形與日俱增,該場仍持續因應產業發展需求,配合目前綠色環境給付計畫及推動稻作4選3等農糧政策議題,研發改良各項符合業界期待之品種與技術,並進一步將成果擴散業界應用,因此辦理這次研發成果展。
李紅曦說,台中農改場致力特色雜糧品種選育係長期任務,除部分採無償推廣給農民應用外,近期亦採技轉方式落實產業運用,以加速產業之分工及規模化發展,目前國內種植之小麥、薏苡及蕎麥主要栽培品種皆為該場所選育;近20年來該場共育成11個特色品種,技轉15件,近5年選育出之品種,皆深受市場喜愛。
李紅曦表示,除了新品種選育之外,近年為解決農村勞動力的缺乏及提高操作效率,台中農改場研發多項省工穀物收穫後調製機,其中穀物離心式脫穀機及穀物多層振動分級機可提高20%的調製效率,並達到殼、粒及粉分離的全穀應用,同時已應用於業界。
李紅曦指出,隨著國人養身保健觀念普及,台中農改場另深入研究國產紅薏仁及蕎麥之機能保健功效,並進行人體試食試驗,證實國產紅薏仁及蕎麥具有廣泛抗代謝症候群效果,並開發機能性雜糧米飯與全穀益生菌等產品。
社群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