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明佑/大村鄉報導〕近年來秈稻因二期作好發白葉枯病,以致農民栽培意願降低,然而秈稻在國際市場較具競爭力,且較耐高溫的秈稻品種在全球暖化趨勢下將更具環境栽培韌性。因此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乃與國際稻米研究所(IRRI)合作,引入其抗白葉枯病水稻品系,自101年開始與台中秈10號雜交,並應用分子標誌技術確認後代含有3個抗病基因,歷時9年,成功育成具白葉枯病優良抗性,且維持台中秈10號的豐產、優良食味、抗稻熱病等優點的新品種台中秈199號。

台中秈199號水稻育成 抗白葉枯病之秈稻新品種
台中秈199號具白葉枯病優良抗性,田間稻株健康。(圖/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提供,以下皆同)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李紅曦場長表示,因應氣候變遷趨勢,台中秈199號的育成正是時候,可以取代歷時40餘年惟不抗白葉枯病的慣行品種台中秈10號,日前已通過命名審查,將進一步繁殖推廣,特別感謝水稻育種同仁楊嘉凌博士及吳以健博士相繼投入完成本新品種的育成。

台中秈199號水稻育成 抗白葉枯病之秈稻新品種
台中秈199號的田間生長狀況(右)與台中秈10號(左)相近,產量相當,且成熟期提早2-3天,具高產潛力及略低栽培風險。

臺中場表示,臺灣二期作由於颱風或東北季風侵襲,白葉枯病病菌容易由稻株被風襲的傷口入侵,秈稻品種的發病尤為顯著,因而降低農民二期作栽培秈稻的意願。為提高秈稻品種的抗病性,臺中場執行與IRRI的國際合作計畫,引入抗病品系,於101年將含有3個抗病基因Xa4、Xa7、Xa21堆疊的IRBB62品系與秈稻慣行品種台中秈10號進行雜交,並以分子標誌輔助育種技術確認雜交後代業已導入該3個抗病基因,再經多年各項性狀的篩選,在眾多品系中選定中秈育062039號,於7月初完成命名審查並命名為台中秈199號。

台中秈199號水稻育成 抗白葉枯病之秈稻新品種
台中秈199號葉片在接種白葉枯病菌液後,引發過敏性反應形成黑色保護層防止病菌蔓延。

臺中場吳以健博士說,台中秈10號對白葉枯病不具抗性,一旦感染即迅速蔓延,但具有3個白葉枯病抗病基因的台中秈199號對目前盛行的病菌系則具有良好抗病性,稻葉一經感染,即在傷口附近產生黑色保護層以阻絕病菌擴散,此過敏性反應(Hypersensitive Response)在國際上多數具白葉枯病抗性的水稻品種極普遍,證實台中秈199號在基因層面與生理層面都具顯著抗病力。

台中秈199號水稻育成 抗白葉枯病之秈稻新品種
台中秈10號則無此現象,白葉枯病病斑顯著擴散。

臺中場表示,新育成之新品種台中秈199號,除了具白葉枯病的優良抗性外,更保有台中秈10號原有的豐產、優良食味、抗稻熱病等優點。經試驗,其兩期作稻穀產量皆與台中秈10號相當,且全生育日數較台中秈10號提早2-3天,顯示新品種具高產潛力且可略為降低栽培風險;至於直鏈澱粉、粗蛋白質及膠體軟硬度等白米理化性質,亦與台中秈10號相近,表示食味品質相近;此外,台中秈199號的兩期作白米心腹白級數分別為0.47與0,優於台中秈10號的1.48與0.64,顯示外觀品質獲改良。

台中秈199號水稻育成 抗白葉枯病之秈稻新品種
台中秈199號白米(上排)與慣行軟秈品種台中秈10號(下排)比較,米粒透明度佳,心腹背白較少,外觀品質良好。

臺中場指出,台中秈199號栽培特性與台中秈10號相近,農民不需大幅調整原有田間管理方式,且由於優良的白葉枯病抗性,除了可節約農藥用量,進而降低栽培成本及保護環境外,更提高二期作栽培誘因,降低過去兩期作更換品種時育苗中心作業不便及田間品種混雜風險,加以秈稻的耐高溫特性,在全球暖化的趨勢下將更具栽培韌性。

台中秈199號水稻育成 抗白葉枯病之秈稻新品種

 水稻台中秈199號新品種命名審查會因應疫情改為視訊方式,由李紅曦場長召集及率領育種人員吳以健博士與楊嘉凌博士及陳裕星課長與會(左排2),並邀請臺灣大學生農學院盧虎生院長(中排上)主持審查,審查委員另包括農糧署林傳琦組長(右排3)、苗栗農改場張素貞秘書(左2排下)、臺灣大學生農學院植微系鍾嘉綾副教授(左排3)及嘉義大學許育嘉助理教授(右2排中),而農委會科技處及水稻育種團隊的各農試機關亦派員列席。

臺中場針對這個在國際合作之下,運用新科技育成、具環境親和與栽培韌性、且擁有3個抗病基因的抗白葉枯病秈稻新品種台中秈199號,規劃未來先在秈稻最大產區的彰化縣進行試作與推廣,藉由其優良白葉枯病抗性以增加二期作栽培面積,並帶動一期作面積的擴展,期逐漸取代台中秈10號,並兼顧高產、優質及安全生產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