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明佑/埤頭鄉報導〕明道大學中華文化傳播系12年來持續推動詩、書、茶、琴人文教育,透過舉辦詩歌節、茶會及書法與古琴音樂展演,讓人文教育從平常生活裡扎根,近日於望風息心書房,舉辦「雲華無盡藏 詩與茶的對話」茶會,邀請知名詩人蕭蕭、路寒袖及茶學專家藍芳仁,秋高氣和的午後在樸素靜雅的山房裡讀詩品茗,聽年輕的頭等獎製茶師林浚騰與陶藝家彭宗文分享製茶及柴燒陶作,在品茶的過程,一如讀詩,拿起時暫、放下時長,在一盞茶裡品味悠然。
雲華,雲霧之花,雲霧裡的光華,茶會美的別稱。依據國際茶葉委員會(International Tea Committee,ITC)統計資料顯示,全球茶業年產量合計581萬公噸,喝茶的習慣與文化因時因地而有不同,因襲「宋韻唐風」而來的茶道卻在華人地區開展、傳承,而茶詩的寫作,則提升了茶文化的階層與品味。
前台中文化局局長也是知名詩人路寒袖表示,讀蕭蕭的茶詩,雲淡風輕、溫潤委婉中,有對茶山、茶園、茶種、茶葉的自然觀察,有茶品、茶湯、茶器、茶甌的美學體驗,隨著茶詩解悟差與生命的互動,六色茶的別與無別,享受茶與靈魂的振盪、洗滌。而生長於茶鄉的藍芳仁老師,不僅精通茶葉的製造、品評,更將茶與文化結合,細細道來武夷岩茶、海口茶等茶的動人故事。
路寒袖指出,明道講座教授蕭蕭形容,台灣烏龍的味道就像遠方的蒼茫,而面對茶碗,也不過是拿起/放下,無論左手或右手,拿起時暫,放下時長,是喝茶的智慧。詩人及職人幽默及充滿哲理的分享,溫潤人心也令人感受生命的美好。
擔任茶會「事茶人」之一的明道文傳系博士生柳芯宇說,自己的博士論文以茶主題,也時常參與茶會,但參與成員從未像今日這樣多元,有七座金鼎獎的得主、國際級的花道老師、書畫老師、律師菁英、美妝精油產業及出版社的董事長、崇正書院的老師及名間茶文化班的茶職人等,因為茶的緣分而能在美好的秋日午後,聆聽詩人、製茶師的分享。
茶會策劃人羅文玲教授說,喝茶已經從單純的解渴,提升到精神境界的「品茶」,泡茶也進入美學、藝術層面。明道大學的茶道課程已是學校推動人文教育中極重要的項目,茶道之所以珍貴,是因為併合了文人的傳統,除了茶香,更有書香、墨香。學生透過茶道課程學習賞茶、習茶、事茶。品茶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藝術,重視「事茶」的精準、透過茶器的規劃,建構飲茶的特殊氛圍,目的是強調靜心品味,吸納默讓,提升優質的精神及藝術文化層面,及對生命的思考。
社群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