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明佑/大村鄉報導〕茭白筍生產上所產生之老葉、筍殼,無有效之去化方式,造成農民管理上的困擾,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利用菇類剩餘物質開發出分解資材結合木黴菌液肥,促進茭白筍生長,並可加速茭白筍剩餘物質之分解,減少環境汙染,使養分回歸土地,種出優質白皙之美人腿。為推廣此一技術,並配合農委會啟動之「循環農業成果列車活動」,今(15)日在南投縣埔里鎮一新里之吟詩綠曲休閒園區召開「魚茭共生資源循環利用」田間觀摩會。
臺中農改場循環農業田間觀摩 魚茭共生資源循環利用(圖/農改場提供,以下皆同) |
循環農業成果列車到南投,由臺中農改場李紅曦場長及埔里鎮農會洪權圻代理總幹事共同主持,共有55位來自各地的農民前來參加,觀摩會首先由臺中農改場藍玄錦助理研究員就循環資材在茭白筍實際栽培應用進行介紹,再由農場主人林宥岑百大青農進行應用成果之分享。
埔里分場助理研究員藍玄錦,經臺中農改場試驗後之結果,利用菇蕈類作物生產後之剩餘物質,以木黴菌堆肥發酵接種劑進行接種後,可供栽培上使用,其具有相當之肥效,內含之木黴菌可加速栽培過程中剝除之茭白筍葉及殼之分解,避免成為病蟲害躲藏的溫床,且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養分循環利用可減少1/3茭白栽種需使用之肥料量,單位面積產量可提高10-15%,並增加筍肉可溶性固形物之含量,提高品質。
藍玄錦表示,南投縣埔里鎮及魚池鄉為國內茭白筍生產地區,種植面積約1,600公頃,占全國生產面積85%,全年產值10億元以上。這次觀摩田區以生態保育為出發點,提供臺灣白魚一友善棲地,協助生態復育,故園區係以有機栽培之方式進行管理,茭白筍栽培後所產生之剩餘物質,應用相關處理技術,可加速分解並循環利用,而這項技術可成為推動友善環境耕作的新利器,也可降污減廢、循環再利用,維護農業生態,創造生產、生活、生態三贏的永續經營農業環境。
社群媒體